张铮道:“不要把他们当人看。这个国家的人,有小礼而无大义,残忍至极,丑恶至极。”
青禾攥紧拳头:“我们要早日把他们赶回去!”
张铮道:“同日本人打仗和与土匪军阀打仗都不一样,他们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,你要做好准备,不管看见了什么,听见了什么,都不要害怕。”
张铮眼睛并没看青禾,而是面无表情吃饭,他还有很多事要做,没有时间去安抚青禾。
青禾看着他,说:“你放心,我不怕。我没什么好怕的。”
张铮意外也欣慰。
战争中,最容易暴露出人性的丑陋甚至凶恶,青禾在奉天不会看见这些,但在战场上、在与日军的交锋中,他纵然不想看见也没有选择。张铮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他身边,保护他,他需要坚强,比寻常人坚强,甚至比军人都要坚强,因为他跟在自己身边,注定要看见更多。
“那个731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”青禾问。
张铮道:“日本把这支部队当成秘密武器,给了他们充足的经费,也给了最大的支持,他们不仅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中国人做实验,还拥有许多架飞机,上面装了专门的喷雾装置,撒播细菌。”
张铮说的越多,青禾越觉得胆战心惊。
他对日本人最深刻的认识是大冈奏介的“水刑”,一方小小的shi毛巾就能让他濒于崩溃,而大冈明知蒲光俊对他有那样的心思,居然还是把他交到了蒲手中。
张铮看出他在想什么,沉声道:“我会把大冈抓过来,我要亲手处置他。”
青禾轻轻一笑,有张铮,他觉得世上没什么好怕的。
“那他们会不会往奉天,或者往军营里撒播细菌?”
张铮摇头:“没那么简单。”
青禾道:“那就好。”
他下定决心先放一放关于历史和经济的书,把重心放到医学和生物上。他想弄清楚“生物武器”、“化学武器”究竟是什么意思,“细菌”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传播的。
张铮很快把饭吃完,想回去观察地图,青禾抬头问:“这支部队的存在会不会引起百姓的恐慌?如果可以,我想让闵子敬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放到报纸上。”
张铮停顿两秒,点头道:“不要说细菌战的部分,让他写关于日军的实验。这支部队信息封锁的很好,我也是不久前收到一些消息,知道的人还很少。这样,晚上我说你记住,等你有时间告诉他,让他去写。”
闵子敬已声名大噪,终于实现了他渴望的“功成名就”。他的文辞尖锐,充满犀利的讽刺,对时事的议论一阵见血,并且总能写出别人不知道的、在事后被证明是真相的内容。不少人都拍手叫好。在青禾的支持下,他开办了一间杂志社,发行的几期杂志销量都很不错。他影响的不是普通百姓,而是处于社会中层的进步人士,并且通过他们去影响整个社会。总而言之,他的文章影响力越来越大,连张铮都同意他到自己的军营里来。
他离开这个军营的时候只带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本,但写出来的文章却激起无数讨论,张铮也读过那份报纸,不得不承认,与青禾说的一样,这个人的文章确实有煽动力。
青禾点头。
如此骇人听闻的“实验”,不该存于人间。
第113章
东北,奉天城内。
二爷有一台电报机。
徐朗和他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,仍不知晓父亲每天懒洋洋躺着的炕上有这样一台机器。
二爷收到了一份电报。
他漫不经心把记录了电报内容的纸烧掉,二爷对自己的大脑很有信心,他不会轻易忘掉任何事,只要他想记住,任何场景的每一处细节他都能清清楚楚的记住。
比如,他仍然记得自己捡到傻儿子的那天,傻儿子掉在地上的一个冷馒头,上面沾着一点干麦秸。
二爷怅然想,我或许真的是老了,总是想起从前的事。
他可不想变老,变老不止意味着身体的笨拙无力,更意味着大脑的退化,对他来说,这还不如死来得痛快。
可惜我总要老的。他轻轻摸了摸自己的脸,不用照镜子,他也知道自己脸上多了几条皱纹。唯一庆幸的是,他的脑子还没有老,仍然灵活。而且前不久,在和傻儿子巧遇的倌馆里,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性器官也没老。
说起小倌,傻儿子的性向让二爷有些苦恼。
养傻儿子的这些年,他自认没有让他看到过不该看见的东西,孰料徐朗还是和他一样,喜欢男人。
喜欢男人当然没什么不好,二爷不在乎世俗的眼光,但这个傻儿子不一样,他不够聪明,更不够狠心,这样的人喜欢男人,就等于往对手手上放了一个大把柄。
二爷意兴阑珊想,我终究还是个人,不能真的什么都不在乎。
为了徐朗,他把大冈奏介的行踪给了张铮。二爷不在乎战争,旁人的喜怒哀乐他只觉吵闹,人总是要死的,别人怎么死和他无关,他